3.4.2 柠檬酸发酵微生物
1) 黑曲霉(Aspergillus niger)的形态特征
目前生产上常用产酸能力强的黑曲霉作为生产菌。在固体培养基上,菌落由白色逐渐变至棕色。孢子区域为黑色,菌落呈绒毛状,边缘不整齐。菌丝有隔膜和分枝,是多细胞的菌丝体,无色或有色,有足细胞,顶囊生成一层或两层小梗,小梗顶端产生一串串分生孢子。
2) 黑曲霉(Aspergillus niger)的生理特征
黑曲霉生产菌可在薯干粉、玉米粉、可溶性淀粉糖蜜、葡萄糖麦芽糖、糊精、乳糖等培养基上生长、产酸。黑曲霉生长适pH值因菌种而异,一般为pH3~7;产酸适pH为1.8~2.5。生长适温度为33~37℃,产酸适温度在28~37℃,温度过高易形成杂酸,斜面培养要求在麦芽汁40Be′左右的培养基上。黑曲霉以无性生殖的形式繁殖,具有多种活力较强的酶系,能力用淀粉类物质,并且对蛋白质、单宁、纤维素、果胶等具有一定的分解能力。黑曲霉可以边长菌、边糖化、边发酵产酸的方式生产柠檬酸。
3.4.3 柠檬酸发酵机理
关于柠檬酸发酵的机制虽有多种理论,但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它与三羧酸循环有密切的关系。糖经糖酵解途径(EMP途径),形成丙酮酸,丙酮酸羧化形成C4化合物,丙酮酸脱羧形成C2化合物,两者缩合形成柠檬酸(见发酵代谢)。
3.4.4 柠檬酸发酵用原料
柠檬酸发酵的原料有糖质原料(甘煎废糖蜜、甜菜废糖蜜)、淀粉质原料(主要是番薯、马铃薯、木薯等)和正烷烃类原料三大类。
3.4.5 柠檬酸发酵工艺
1) 试管斜面菌种培养
察氏琼脂培养基:NaNO3 3g, 蔗糖20g, K2HPO4 1g, KCl 0.5g, MgSO4.7 H2O 0.5g, FeSO4 0.01g, 琼脂20g, 用水定溶至1000ml, pH自然。
察氏-多氏琼脂培养基:蔗糖30g,NaNO3 2g, MgSO4.7H2O 0.5g, KH2PO4 1g, KCl 0.5g, FeSO4.7H2O 0.01g, 溴甲分绿0.4g,琼脂20g, 蒸馏水1000ml, pH自然。
蔗糖合成琼脂培养基:蔗糖140g, NH4NO3 2g, KH2PO4 2g, MgO4.7H2O 0.25g, FeCl3.6H2O 0.02g, MnSO4.4H2O 0.02g, 麦芽汁20ml, 琼脂20g, 用水定溶至1000ml。
米曲汁琼脂培养基:一份米曲加四倍质量的水,于55℃保温糖化3~4小时后煮沸,滤液用水调整浓度至10‘Bx,并用碱液将pH调制到6.0,接着添加琼脂2%。确认所制成的斜面无杂菌污染后,接入黑曲霉孢子悬液0.1ml,于32℃培养4~5d。
2) 种子扩大培养
① 二级扩大培养
a 培养基
有琼脂固体培养和液体表面培养两种方法,前者的培养基组成与斜面培养基相同,后者的组成如下:
麦芽汁70BX, 氯化铵2%, 尿素0.1%,
b 培养
固体培养时,500ml茄子瓶装80ml琼脂培养基,250茄子瓶装50ml琼脂培养基。灭菌后摆成斜面,凝固后的斜面至37℃下培养24h。确认无杂菌污染即可使用。
液体培养时,将液体培养基装入三角瓶中,使液层深度达45cm,于0.1MPa下湿热灭菌15min。按无菌操作接种。培养温度32℃。液体表面需7~10d,琼脂固体培养需6~7d。
② 三级扩大培养
可采用麸曲固定培养、液体表面培养或琼脂固定培养。
所用培养基如下:
a 麸曲培养基:
新鲜小麦麸皮1kg,加水1.1~1.3L。液体培养基与第二级扩大培养基所用液体培养基相同。
b琼脂固体培养基:
与斜面培养基相同。
3) 发酵生产
① 工艺流程
以薯干粉为原料的液体深层发酵工艺流程:
斜面菌种→麸曲瓶→种子
↓
薯干粉→调浆→灭菌(间歇或连续式)→冷却→发酵→发酵液→提取→成品
↑
无菌空气
以薯渣为原料的固体发酵工艺流程:
试管斜面→三角瓶菌种→种曲
↓
薯渣→粉碎→蒸煮→摊凉接种→装盘→发酵→出曲→提取→成品
↑
米糠
② 液体发酵
a不置换法
培养液一次加入,发酵结束后弃去菌盖,发酵液用来提取柠檬酸。具体操作是:接种后,培养温度维持在35℃,这是黑曲霉的适宜生长温度,需维持72h左右,以促进孢子发芽及菌体发育。当温度逐渐下降时,必须通人约50℃的空气以维持35℃的培养温度,通风量为3~5m3/m2.h。接种后20h左右可出现灰白色、很薄的菌膜,72h时菌膜已完全形成,菌膜相当厚且有皱褶。48h起由于菌体耗氧增加,可开动另一组风管向盘层之间通汽,进汽温度为40℃左右,风量为7m3/m2.h,进汽湿度为75%以上,以防培养液水分蒸发过快。自接种后72h起进入产酸期,这时菌体代谢速率高,耗糖快,发酵液酸度急剧升高,并释放出大量热,时可达1000kJ/(m2.h),此时应加强通风措施,严格将发酵温度控制在26~28℃,以利柠檬酸的形成。因此,一般在进入产酸期前8h左右需增大风量至15~18m3/m2.h,且降低进汽温度在25℃以下,湿度仍在75%以上。160h以后发酵结束。
b 置换法
置换法一般是采用糖浓度低而营养较丰富的培养液先培养菌盖,待菌盖形成之后再更换发酵培养基。可更换1次也可数次,发酵液用来提取柠檬酸。培养菌盖,一般使用5%的糖液,视糖蜜质量再补充少量NH4NO3、K2HPO4等盐类。接种孢子后,室温保持在34~36℃,培养液品温为32~34℃,使孢子发芽,正常情况下40h即可形成紧密有皱的菌盖。菌盖形成后,放掉培养基,更换发酵培养基(即第1次置换),并将室温降至30~32℃,待发酵48~60h后再放掉发酵液,加入新培养液即进行第2次置换。如此重复,一般可置换培养基8~10次,总发酵周期为14~20d,收集起来的发酵液,用来提取柠檬酸。置换法的优点是节省了大量培菌时间,发酵速度’快,而且原本不适宜长菌的原料却可用作发酵培养基。但为了保持菌盖的高活性,因此不能将发酵液残糖控制得很低,这样一来就造成替换出来的发酵液其残糖量较高,给后道提取柠檬酸带来困难。
c 不置换法影响表面发酵的因素
a) 培养液层厚度
培养基液层厚度大,发酵产物总的生成量就大。如果原料质量好,预处理方法得当,曲霉菌丝体活力强,那末可适当增加液层厚度;相反,就应减少液层厚度。
b) 糖浓度
用于表面发酵的糖蜜浓度,质优的糖蜜浓度(以蔗糖浓度计)为18%~22%较适宜,而质劣的糖蜜一般采用14%。在表面发酵中,大约80%的糖被用于合成柠檬酸,菌体生长增殖耗糖8%左右,菌体进行呼吸消耗的糖在10%左右,另有1%~2%的糖用于合成副产物。
c) 温度
黑曲霉适宜产酸温度是26~28℃。温度高,容易形成杂酸等副产物且菌体易衰老;温度低,发酵周期被延长。
d) pH值
黑曲霉长菌的适pH为中性,而产酸的适pH在2.5~2.0。因此,应该注意的是:菌盖形成之后,只是在菌盖下面有一个低PH区域,菌体合成柠檬酸的活动都是在这低pH区域内进行的,所以不应该搅动发液,避免低值区域的pH值上升而长菌不产酸。
e) 通风
表面发酵是气相传氧,因此传氧效率较高,所以只要保持发酵室内有适当空气流通就可以满足霉菌对氧的需要。较高度的CO2会影响菌体的生长和降低产酸能力。一般将CO2控制在3%以下即可。
② 固体发酵
a 浅盘发酵
将曲置于曲室内培养,室温可按需要调节。在孢子发芽和菌丝生长期,由于产生的热量少,品温会逐渐下降,在入室后自18h内,应维持品温在27~31℃。培养18~48h期间,由于发酵热的大量释放,品温上升很快,应采取措施,不得让品温超过43℃,因为菌体活力下降,所以品温会下降,此时应维持在35℃左右,直至发酵结束。为了克服上、下曲盘的温差,在发酵40h左右时应将曲盘上下对调。整个发酵期间不必翻曲。曲室相对湿度在85%~90%。发酵终点根据酸度来判定,从48h开始测量酸度,以后每隔12h测定1次,自72h以后则每隔4h测定1次,在酸度达到时即出料,否则时间延长,柠檬酸反而被菌体消化。
b 厚层通风发酵
与浅盘发酵明显不同的是,在物料铺摊厚度上,厚层发酵的曲醅厚度在50cm左右,比浅盘发酵的15~20cm要大出许多。为了给曲霉菌提供氧,在培养过程中需要进行机械通风。培养过程中的温度控制与浅盘发酵的温度管理相似,但品温不能超过40℃。温度和湿度主要靠通风来调节,因为物料厚度大,所以培养过程中需要翻料。厚层发酵比浅盘发酵优越之处在于:占地面积少,污染杂菌可能性小,机械化程度高。